新闻资讯 /news center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动态
电力人的新中国记忆
点击:886 添加时间:2019-10-01 来源:未知
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,一代代电力人参与和见证了新中国创造的奇迹,他们对祖国的壮大和电网的发展有着最深刻的记忆。
淄博是山东电网的发源地,也是世界上第一双电力铁鞋的诞生地。在新中国70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,记者走近那些与新中国同龄的电力员工,聆听他们在峥嵘岁月中的奋斗故事,翻开埋藏在他们记忆深处的电力往事。
?
艰苦时代有温暖相伴
讲述人:崔桂云
我出生于1949年,1968年初中毕业,也是在那一年,我和同学响应毛主席的号召,成为一名下乡的知识青年。1971年,我随着知青回城到山东淄博电业局工作直到退休。
那时,我下乡去了东北农场。东北特别冷,炕是冰的,水也是冰的。当时我们只有十五六岁,每天和农场工人一起刨地、抬沙子、盖房子,手上的茧生了一层又一层,啥苦都吃了。正因为这个,我到电业局工作以后,再辛苦的工作,我都吃得消。
后来参加工作,我被分到了修验厂油务班。为了节约成本,变压器、开关用过的油我们都要收集处理再利用,而处理手段也是用老办法,就是用硫酸、碱、白土和油进行化学反应产生沉淀物,然后再将这些沉淀物分离,最后对分离出来的油进行试验直到合格。
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,但操作起来十分危险,因为在油里加入硫酸会产生臭气,而且硫酸是强酸,不小心就会烧烂衣服甚至烧伤皮肤。
那时候,我们没有口罩防护,只能一边捂着鼻子一边工作,常常成宿地干,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。由于停电时间是一定的,为了完成处理任务,我们一般会选择在停电前对物品配比提前计算,而想要达到最合理的比例,有时试验最多能做到十五六次。那时候,单位领导陪着我们一起加班,帮着我们抬油、清洗烧瓶、处理反应杂物。
有时,遇到新上了变电站,我们就要吃住在工地上。在那里,我们睡的是稻草,穿的是补丁叠补丁的棉衣,工程结束后,这些棉衣还需要交还回去。
不仅工作的条件艰苦,我们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大。变电站的那些大物件,如变压器、角铁、铜排等,全靠人扛上去。天太冷,女同志就把清扫布当围巾围在脖子上,男同志们就把清扫布围在头上,再戴上安全帽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模样是非常有趣的。
不过,我们修验厂的员工都特别团结,不管谁有事,大家都会帮忙。我40岁的时候患上了糖尿病,同事们知道以后都很照顾我,有的同事从食堂到工地送饭,还会特意给我送点粗粮吃。我在现场取油样、上变压器,不管是谁看到了,都会主动帮我一把,让我非常感动。
那段岁月虽然艰苦,但我时刻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。我们大伙一起吃苦,一起奋斗,直到现在,我们的关系都特别要好。我爱我们的集体,也爱我们的电力事业。
党员永远冲在前面
讲述人:梅永祺
1970年,我正式参加工作。1978年,我被调到淄博周村供电所,担任检修班班长。1986年,我担任周村电业局副局长,直到退休。我干了一辈子的线路工,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这一路上,我对电力党员有着特别深刻的感情。
1982年,是我正式成为共产党员的第一年。那年11月9日下午,我们接到去淄博电业局集结的命令。到达现场后,我们才知道出大事了:受风雪影响,220千伏输电线路冻结雪严重,已经有17条线路断线,6个重要变电站和4个农业变电站全部停电,鲁中北部电网瓦解,张店区、临淄区和东营市大面积停电,工业生产和群众供水用电告急。
11月9日夜里,我和几名同事冒着大雪完成了受灾情况的勘查,指挥部又安排我们第二天对220辛郭线部分杆塔进行抢修,随后我们返回周村连夜准备抢修工具和材料。
第二天凌晨,我们从周村出发,赶往第一个抢修点。那是一座门型水泥杆,断开的导线落在了中间的叉梁上。我们必须先把导线割下,可导线的位置就在靠上一组的叉梁上,离地有十七八米,人在叉梁上很难站得住脚。
面对如此危险的作业环境,大家都犯了难。当时我们有7个人,连我在内共有两名党员,所以我和另外一位党员决定:我俩上!
爬杆的时候,电杆摇晃得厉害。等爬上叉梁,虽然有安全带,但我仍然感觉自己就像走在一条摇摆的钢丝上。可更危险的还在后面。断开的导线不光落在一基杆塔的叉梁上,而且还串着附近几基杆塔,一旦割开,肯定会在产生很强的拉拽力。
我顾不上那么多了,定了定神,我割开了导线。导线断开的瞬间,我的身体就像要被甩出去一样,我只能顺势仰倒身子,死命地用双手双脚抓着叉梁,那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,全凭意志战胜一切。
万幸的是,我并没有被甩出去。等我回到地面的时候,同事们都围了过来,用力地拍了拍我的肩膀,激动地啥也说不出来。
碰到危险,不害怕是不可能的,可要想到孰重孰轻,想到一个党员该怎么做。
我仍然记得,那是1976年的夏天,35千伏黑五线发生故障,我们赶去抢修,因为河水猛涨,在过漫水桥的时候,副班长李成功不小心把工具掉水里了,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,他就跳到了没过胸膛的水里,把掉了的工具给找了回来。
在危险的时候,他第一个想的不是自己,而是要找回工具给老百姓恢复供电。这就是我身边的党员,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一个党员的担当与作为。
放不下的电网情
讲述人:宋兆泉
我生于1949年,11岁时父母去世。小的时候,我吃过许多苦头,直到1968年我参军以后情况才有了好转。1970年,我从部队转业来到博山水泥杆厂工作。1972年,我又到淄博电业局修验厂开关班工作。1997年,我被调到电业局路灯管理处工作,直到退休。
1977年2月,淄博出现了大雾天气,从凌晨一点半开始,雾越来越大,最后形成雾凇加雨凇,造成19条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闪络跳闸,8个变电站全站无电。一大早,我们修验厂的员工就全体出动,处理开关设备。当时的天儿特别冷,没法穿着铁鞋去爬一次架构,只能用梯子套梯子,用扳手轻轻敲打覆冰,力气还要控制好,太大容易造成瓷瓶的损伤,太轻又敲不下来。大风呼呼直吹,我们穿着单薄的衣服站在一次架构上,穿着单鞋的脚也早已经麻木了。就这样,我们用了整整18个小时,把8个变电站的故障处理完毕,全部送电。
那时候,我们工作特别拼命,全局上下拧成一股绳,一心只为又快又好完成抢修任务。
记得有一次,一个煤井出现事故,我们接到电话说双沟煤井开关掉闸送不上,有工人被困在井下,需要我们开关班去帮忙处理。
在去往现场的路上,我把10千伏开关结构想了一遍,思考哪个地方最容易出现问题。到达现场后,我先将开关空送了一次,发现开关有“咔咔”的声音,我立马判断是开关线圈出现了问题。打开开关后,发现是开关触点烧坏,于是我马上将开关线圈进行更换,处理送电只用了10分钟。看着机器重新运转,井下的工人平安返回地面,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。
我当过兵,身体素质好,有许多难度高、条件艰苦的工作,我都抢着去干。
位庄变电站是山东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,我们参加工作时,它所有的开关都是苏联产的多油开关。这种开关动作虽然可靠,但合闸次数不多,十几次就要进行停电检修,而且检修时需将开关里的油抽出来。工作人员从检修口进入,对触点进行打磨,但经过多次拉、合闸后,开关内会产生有毒气体,人进入后很难适应。有的同事就闻不了这种味,进去没多久就会眩晕,但我不怕,经常主动要求去干这个活儿。
我参加工作时,淄博一共才3个变电站,如今,淄博已经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87座了。看着我们的电网越来越强大,我感到特别的自豪。
现在我的生活很惬意,接接孙子,或是在离退休活动中心打打台球,但夜深人静的时候,我还是会起变电站那些不会说话的“老朋友”们。
- 地址:信阳市羊山新区新七大道龙飞山城二期.天玺7号楼9层
- 联系电话:0376-6278889 0376-6177919
- 公司邮箱: info@zhenhuadl.onaliyun.com
- 商务部邮箱:commerce@zhenhuadl.onaliyun.com
- 财务部邮箱:finance@zhenhuadl.onaliyun.com
- 人力资源部:HR@zhenhuadl.onaliyun.com